一直都很喜愛看以描繪「家庭」為主題的電影作品,尤其是家族成員的性格詭異,互動獵奇,題材趨近黑暗,風格越不溫馨越是討我歡喜。因此韓國導演李昇源所帶來的《祝你生日劊樂》,描寫整個家族成員大集合,以母親為首腦,集體計劃謀殺患有多重身心障礙的大哥,這樣子的故事題材基本上完全是我的首選之作,但我真正覺得最有意思的其實不是電影,反而是導演本身的想法。
「我從小出生在一個不是很幸福的家庭,各自離散,看人臉色,有時候我覺得,家庭本身就是一場黑色喜劇。」導演認為家人是不能選擇的,卻也是最初的社會團體,是生命的開始,也常是創傷的來源。因導演本身是名基督徒(不意外,基督教基本上是南韓的國教),所以在電影裡頭,關於宗教的描寫與暗喻顯然特別地諷刺刺目。例如被謀殺的大哥所影射的形象就是基督上帝,每個家庭成員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但卻都向無法言語且即將死亡的大哥傾吐。明明是做著不好的事,但角色們依然尋求告解,期望著教會長老的代禱與祝福。
Murray 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得今年金馬影展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看了四十週年紀念數位修復經典重上大銀幕,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llan Spielberg)執導的《第三類接觸》。同時,這也是我人生當中,第一次欣賞這部電影。會選看這片的理由也很單純:飛碟,外星人,科幻電影。想說我看了那麼多亂七八糟的外星怪物入侵地球的電影跟影集,但對於這部四十年前的史匹柏經典的科幻作品卻非常的陌生,不趁現在重上大銀幕的時候好好朝聖一下,難不成要等到下輩子嗎?
所以我就這樣乖乖地買票坐在電影院的椅子上將近快兩個半小時欣賞著《第三類接觸》。影片一開始還特別並播放近代許多的大導演對於本片的推崇的訪談,於是我超愛的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導演便侃侃而談關於《第三類接觸》對於他的人生啟蒙。本片配樂也做了一番簡單的介紹,然後就看到漢斯季默(Hans Zimmer)的眼睛閃閃發光地一直描述著那五個配樂音符。當我還在想說有沒有那麼誇張的時候,下一刻,步出戲院,我的腦海便充滿了滿滿的對於史蒂芬史匹柏導演的敬佩與崇拜。能在第一次接觸《第三類接觸》,就在大銀幕上!我根本是個很好運的孩子呀!(立馬在心中把史匹柏導演舉得老高,立馬想趕緊回去尋找關於史匹柏導演的紀錄片來看。)
Murray 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史丹利庫柏力克導演(Stanley Kubrick)的粉絲,那麼從現在開始,你的心目中除了庫柏力克跟導演所有的電影作品之外,你還需要再看一部紀錄片,再認識一個人才行。這部紀錄片就是《我曾侍候過庫柏力克 Filmwork》,而這個人就是李昂維塔利(Leon Vitali)。
正所謂「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個能幹的女人。」那麼偉大的電影大師:史丹利庫柏力克,背後就有這麼一位全能的助手:李昂維塔利。原本只是為了想更了解庫柏力克的生平性格及拍片祕辛,所以才會選看了這部片子。但其實真正的主角並不是庫柏力克,反而是李昂先生。就像照片所呈現的,雖然李昂維塔利他永遠都在照片的角落,但卻總是跟導演形影不離,李昂是庫柏力克手上的一顆棋子,有他就有導演,有導演就有他。
Murray 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經很久沒有看同志電影看的如此地愉悅,即便在微笑當中參雜了幾滴眼淚。電影改編自安德烈.艾席蒙(Andre Aciman)所寫的同名同志小說,由義大利名導盧卡格達戈尼諾(Luca Guadagnino)所執導。描述在1983年,義大利北部的鄉間小鎮,17歲的男孩艾里歐(堤摩西柴勒梅德 Timothee Chalamet)與前來父母家中作客的24歲的年輕學者奧立佛(艾米漢默 Armie Hammer)的夏日之戀。
就像一般純愛電影的進行式,風光美麗的義大利田園風情搭上我一直很喜愛的歌手蘇揚.史蒂文斯(Sufisn Stevens)所量身打造的輕柔美好的歌曲配樂,主人翁們擁有著佼好的面容外貌,艾理歐纖細敏感,愛看書,懂樂理。奧立佛高大英挺,博學多聞風趣又帥氣。兩人整日的生活就是用餐,看書,彈琴,寫字,研究藝術,騎單車,游泳,泡妹,跳舞等等。很悠閒,悠哉,而且寧靜。不需煩惱柴米油鹽,瑣事都有母親跟傭人打理,男孩們只需勇敢面對自己的感情。
Murray 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