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我有多期待這部鬼片好了。打從《鬼敲門》(The Babadook)在2014年的日舞影展獲得了好評,在媒體跟觀眾接拿到近滿分的成績。接下來一路闖盪各大奇幻影展,爛番茄跟IMDB的分數都高的嚇人。是的,我等待這片可以說是很久很久,中間一度還懷疑台灣搞不好是不是不會上院線了!而今晚,我終於看到了傳說中的巴巴杜怪物,一整個痛快!但說真的,怪物巴巴杜其實沒啥搶眼的鏡頭,真正恐怖的,反而是那位對自己的兒子有著愛恨交織情感的單親老媽呀。
《鬼敲門》,英文原名為「The Babadook」。其實稍為把 " Babadook " 其中的B字母對調一下,就變成了 " a bad book ":一本邪惡的書。故事依然很簡單,女主角艾蜜莉亞的丈夫當初載著艾蜜莉亞趕赴醫院生產的時候不幸車禍過世,因此艾蜜莉亞一直對於自己六歲的兒子山謬抱持著某種無法說出口恨意。再加上兒子生性調皮過動,相信有怪物,時常惹事傷人。身為單親媽媽,艾蜜莉亞勞心勞力,無法走出喪夫的低潮,面對自己兒子時,其糾結的情感也讓她很煩惱。有一天,山謬在家中發現了一本名叫「Mister Babadook」的童書,他要求母親念給他聽。但是艾蜜莉亞發覺這本童書的內容描述的巴巴杜怪物實在是太恐怖了,因此她拒絕了山謬的要求。但從此之後,艾蜜莉亞跟山謬漸漸地發覺,巴巴杜怪物已經入侵到了家裡頭來了。
對我來說,《鬼敲門》跟其他近年來的鬼片最大的不同,同時也是它最值得拿出來說嘴的地方就是 " 復古 " 跟 " 老派 "。不像近年來幾部美國票房上成功的鬼片,例如《厲陰宅》、《陰兒房》,或是《安娜貝爾》這些片子,總是利用那種 " 安靜、安靜、安靜、蹦!" 的公式化音效模式來嚇人。《鬼敲門》很直接的會讓我聯想到吉勒摩戴托羅執導的《魔鬼銀爪》、《靈異孤兒院》、 《羊男的迷宮》,以及其編劇的電影作品《別怕黑》,還有羅曼波蘭斯基的《失嬰記》,以及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鬼店》。早期有一派的恐怖片,片中的鬼怪,以及超自然的現象,起因都是因為主角的內心裡頭存在著壓力、憂鬱以及不為人知的陰暗面。因為有壓力,所以容易產生幻覺或是妄想。此時的心理狀態脆弱,於是很容易受到影響以及暗示。也因此這一派的鬼片,到底是否真的有鬼,總是見人見智。《鬼敲門》片中母親跟兒子,母親無法走出喪夫之痛,兒子也因為感受到自己母親對於自己情感的接受上有著不確定性,於是巴巴杜怪物的產生成了一個爆炸的引子,一個黑洞的缺口。逼得艾蜜莉亞跟山謬母子倆必須去面對自身的心魔,一個有著丈夫跟父親外型的巴巴杜怪物。
而《鬼敲門》最有看頭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演員們的表現。長相有點神似克莉絲汀鄧斯特的女主角 Essie Davis 表現實在是令人驚艷而且搶眼!不論是疲憊脆弱無助的單親媽媽樣,又或者是被巴巴杜怪物附身失控爆走的咆嘯凶狠貌,從神經質的低調到歇斯底里的誇張,這女演員演來層次分明到位,而且感覺毫不費力。但另外六歲的小男孩 Noah Wiseman 也完全不遑多讓,金髮白皮膚,彷若陶瓷娃娃般,睜著一雙驚恐的大眼睛,媽咪媽咪媽咪的叫個不停,古靈精怪跟調皮搗蛋的模樣有著逼瘋天下父母的潛力。母子兩人完全撐起了本片的精髓,再加上極簡的室內場景,昏暗的打光。佐以厲鬼附身、驅魔等元素。來自澳洲的女導演 Jennifr Kent 營造恐怖氣氛之成功厲害的地方就是你根本幾乎沒怎麼看到巴巴杜怪物的身影,但是你卻會因為角落的衣帽、大衣,甚至昏暗的衣櫃而感到恐懼。那種源自於小孩子最根本恐懼的事物,看著女主角害怕的用棉被把頭蓋住的模樣,這不就是小孩子最常見的躲避方式嗎?另外The Babadook童書的設計也很精致,立體書的概念實在是令人著迷!會讓人很想收藏。而童書的設計者 Gary Pullin 完全掌握了巴巴杜怪物令人心底直發毛的特色,可說是功不可沒。
電影的最後,艾蜜莉亞走出了丈夫死亡的陰影,跟兒子山謬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巴巴杜怪物看似被馴養在地下室,一切重見光明。其實要從心理層面來解釋的話,確實可以說是母子倆走出了傷痛,讓原本緊張的親子關係得以被修復。而地下室原本就是收藏已逝丈夫遺物的地方,巴巴杜怪物躲進了地下室,從此被母子倆秘密地豢養了起來。形同艾蜜莉亞把心裡面最深層的傷痛深鎖在地下室裡,就好比一個上了鎖的盒子一般,把傷心難過通通鎖起來,然後重新面對生活。也因此到底巴巴杜是否真的存在?艾蜜莉亞真是因為被巴巴杜附身,所以才失控爆走?又或者只是純粹因為無法再承受丈夫的死以及兒子的不受教,以至於精神崩潰?!而這就是《鬼敲門》相對於近年來的美國的賣座鬼片所不同的地方,從心理層面出發,混合了許多過往經典恐怖片的類型模式,也因此《鬼敲門》顯得就像是一股清流,恐怖、特別,而且迷人。非常推薦!